2009/02/26

卡拉OK的使用者體驗


英國抽樣2500名成年人,調查人類十大煩人發明,並於今年一月初公佈結果。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卡拉OK是最煩人的發明,榮登榜首。其它上榜的發明還有24小時體育頻道、電腦游戲、手機、鬧鍾、網際網路、筆記型電腦、MP3播放器、遙控器等。

沒去過英國,不曉得使用情境如何。看了一些網路媒體報導,在英國類似錢櫃、好樂迪這種隔音包廂並不普及,他們是比較像台灣早期的外場式卡拉OK,不想聽也會聽到。情況比較像現在台灣的家庭式卡拉OK,或是公園、郊外的那種露天卡拉OK,難怪是煩人第一名。

卡拉OK於1971年由日本音樂家井上大佐發明,發展了三、四十年,在亞洲地區對生活型態產生了很深的影響,起碼讓許多人在歌唱上找到自我。彷彿人人是歌星…也人人是「老師」(發幾張片就變老師)。

昨天看到兩個卡拉OK的「變形」,覺得很有趣。一個是日本Namco Bandai在去年東京國際動漫節發表的配音卡拉OK「Afrec」,去年底由日本卡拉OK公司XING將這個「卡拉OK聲優」遊戲取名為「ADR」,正式導入KTV店;另一個是協助將MV或偶像劇裡的男女主角變成你的臉的服務。


日本人很愛造字,「Afrec」是after recording的縮寫。操作時,機器會播放一段長30秒、有兩個動漫角色的動畫畫面,畫面下方有兩個動畫角色的對白提詞,在聽到機器播放專業配音演員的配音後,「配音員」可以開始為畫面上的角色配音,機器會自動錄下「配音員」的配音。配音片斷可以重播,很像現在網路上很常見的重配音KUSO影片。差別在於:唱KTV常常只有唱的人在賣力,其他人就忙著點歌;Xing擴充Joysound的周邊設備導入KTV,在KTV玩ADR似乎比較容易營造「共同體驗」的情境,而且比較不會受五音不全的襲擾。當然,也延伸了卡啦OK的使用情境。

至於變臉的這個服務,我覺得是在滿足「宅」的自我陶醉感,這是的訂製服務,不是及時的。必須先掃描消費者臉部的幾個角度,根據五官特徵標記點的對位,用後製的方法把臉部換掉,然後轉錄成影片讓消費者可以拿回去自樂;透過這個服務,你可以「看到」自己跟心儀的偶像對戲。當然,既然是透過後製,你可以要求把自己的五官做一些美容再貼上去,比方墊高鼻子、縮放嘴唇等。不知為什麼,我看到新聞裡的後製影片都覺得很好笑,很像前幾年大陸小胖事件的影片版。

這些服務在技術面其實沒什麼特別,但卻的確提供了一些新的體驗。體驗設計需要比較多需求的觀察,不見得需要「高科技」;很多都是針對自我實現的梗在鑽研。

Joysound官網

2009/02/11

MIT的Sixth Sense裝置實現電影關鍵報告場景


MIT Media Lab研究生Pranav Mistry展示Wear Ur World裝置,操作情境跟電影關鍵報告裡的設定很接近;可攜式的隔空操作介面,以下是他的情境模擬影片。我覺得把介面打在手上以確保隱私的這個想法很貼心,用兩手的食指與拇指框出取景範圍拍照也蠻特別的。除了它設定的情境外,或許把介面用抬頭顯示的方式投射在眼鏡上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