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場景裡面有很多牆上的掛畫、報紙、書本上的影像都是3D動態影像,壁畫的部分現在有裸視3D技術加持,要實現只是價格問題。至於報章雜誌的部份,可捲曲的電子紙也提供了動態內容的載具,感覺很炫。 Living Magazine Cover & Spread - Outside Magazine from Alexx Henry on Vimeo.
接下了要想像的事,放眼週遭的環境,能讓人"靜下來"的空間真的越來越少了;這也是另一種資訊焦慮。此外,再過個十幾年,會自主閱讀可能也算是一項專長。現在的閱聽人越來越沒有想像力,眼睛吸收了大量生動的聲光,但腦袋中自我反芻而產生的想法卻少之又少。
2009/10/22
真實版的哈利波特活書本?
2009/09/12
重新定義自拍使用情境
你有沒有覺得很多人婚宴上的成長過程影片中,童年階段的相片爸爸始終缺席;因為爸爸始終在相機的後面,自然而然沒有入鏡。現在傻瓜相機越來越聰明,要找到會拍照的人很容易,全家福的照片也變得比較多一點。
Sony出了一款Party-shot (IPT-DS1),這是一款數位相機底座,搭配特定相機的臉部自動對焦功能,可以自動左右旋轉、上下擺動、搜尋人像;這個裝置重新定義了自拍的使用情境。因為沒有“人”在拍照,所以不用憋扭地看鏡頭;因為隨機持續拍照,所以入鏡的人玩自己的,相機拍它的,人物構圖可能比較“生活化”。
套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Sony Party-shot官網
2009/02/26
卡拉OK的使用者體驗
英國抽樣2500名成年人,調查人類十大煩人發明,並於今年一月初公佈結果。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卡拉OK是最煩人的發明,榮登榜首。其它上榜的發明還有24小時體育頻道、電腦游戲、手機、鬧鍾、網際網路、筆記型電腦、MP3播放器、遙控器等。
沒去過英國,不曉得使用情境如何。看了一些網路媒體報導,在英國類似錢櫃、好樂迪這種隔音包廂並不普及,他們是比較像台灣早期的外場式卡拉OK,不想聽也會聽到。情況比較像現在台灣的家庭式卡拉OK,或是公園、郊外的那種露天卡拉OK,難怪是煩人第一名。
卡拉OK於1971年由日本音樂家井上大佐發明,發展了三、四十年,在亞洲地區對生活型態產生了很深的影響,起碼讓許多人在歌唱上找到自我。彷彿人人是歌星…也人人是「老師」(發幾張片就變老師)。
昨天看到兩個卡拉OK的「變形」,覺得很有趣。一個是日本Namco Bandai在去年東京國際動漫節發表的配音卡拉OK「Afrec」,去年底由日本卡拉OK公司XING將這個「卡拉OK聲優」遊戲取名為「ADR」,正式導入KTV店;另一個是協助將MV或偶像劇裡的男女主角變成你的臉的服務。
日本人很愛造字,「Afrec」是after recording的縮寫。操作時,機器會播放一段長30秒、有兩個動漫角色的動畫畫面,畫面下方有兩個動畫角色的對白提詞,在聽到機器播放專業配音演員的配音後,「配音員」可以開始為畫面上的角色配音,機器會自動錄下「配音員」的配音。配音片斷可以重播,很像現在網路上很常見的重配音KUSO影片。差別在於:唱KTV常常只有唱的人在賣力,其他人就忙著點歌;Xing擴充Joysound的周邊設備導入KTV,在KTV玩ADR似乎比較容易營造「共同體驗」的情境,而且比較不會受五音不全的襲擾。當然,也延伸了卡啦OK的使用情境。
至於變臉的這個服務,我覺得是在滿足「宅」的自我陶醉感,這是的訂製服務,不是及時的。必須先掃描消費者臉部的幾個角度,根據五官特徵標記點的對位,用後製的方法把臉部換掉,然後轉錄成影片讓消費者可以拿回去自樂;透過這個服務,你可以「看到」自己跟心儀的偶像對戲。當然,既然是透過後製,你可以要求把自己的五官做一些美容再貼上去,比方墊高鼻子、縮放嘴唇等。不知為什麼,我看到新聞裡的後製影片都覺得很好笑,很像前幾年大陸小胖事件的影片版。
這些服務在技術面其實沒什麼特別,但卻的確提供了一些新的體驗。體驗設計需要比較多需求的觀察,不見得需要「高科技」;很多都是針對自我實現的梗在鑽研。
Joysound官網
2009/02/11
MIT的Sixth Sense裝置實現電影關鍵報告場景
MIT Media Lab研究生Pranav Mistry展示Wear Ur World裝置,操作情境跟電影關鍵報告裡的設定很接近;可攜式的隔空操作介面,以下是他的情境模擬影片。我覺得把介面打在手上以確保隱私的這個想法很貼心,用兩手的食指與拇指框出取景範圍拍照也蠻特別的。除了它設定的情境外,或許把介面用抬頭顯示的方式投射在眼鏡上也不錯。
2009/01/21
節能設計衍生的情境思考
Sony推出新款節能液晶電視(LCD TV),透過內建感測器感應,只要人一離開,影像就自動關閉,節電時間可設定為5~60分鐘,強調可節省不少電費。
在環保節能的風潮下,原本在資訊、家電、可攜式產品(PC、NB、Mobile phone、錄放影機等)強調的省電機制漸漸地也移轉至所有消耗能源的產品。「不使用就關掉」的觀念不是新鮮事,但定義「不使用狀態」是有趣的議題。如何讓開開關關的機制不造成使用不便以及元件損耗是一門學問;節能包含能源、資源與效能,如果只考慮省能源就斷然犧牲其他兩個要素,似乎不是很明智。
怠速熄火(Idling stop)是最近台灣也很爭議的一個例子。「機車紅燈怠速擬強制熄火」對還是不對要看提出強制的背後考慮了什麼,一方面機件為因應頻繁的發動、熄火需有相對的設計,例如Mazda的SISS。一般機車引擎是標準比較低的燃油系統,適不適合這樣操,有待商榷。另一方面除了熄火之外,減少怠速時機或許也是另一種減少空污、油耗的思維,那麼交通號誌的連鎖機制是不是也是一個檢討的重點?
類似的開關議題在"何時關閉手機觸控面板感應"也常被討論。這個議題一開始不是為了節能,而是因為解決誤觸;講電話時,講著講著觸控面板不小心碰觸到臉電話就掛了。針對這個部份你當然可以定義電話一撥通觸控面板就失效,但有些人就是會在通話過程中操作其他應用程式。再者如果你把硬體按鍵全都拿掉,那豈不是掛不了電話。又有人認為電話貼到耳朵的時候就關掉,這主意不錯,至於你怎判斷它是貼近耳朵而不誤判,那就得回歸到情境定義。
從單一訴求點出發,很容易有盲點,換個角度從情境的角度進行探討時,除了比較有機會比較衍生的相關問題之外,也比較容易釐清問題核心並尋找解決途徑。做互動設計要做的功課真不少。
2009/01/14
2009/01/13
2008/09/27
Microsoft's vision on future of personal healthcare
找到今年微軟製作的一段Youtube影片,影片中闡述微軟對於未來個人醫療的遠景。
由於科技的導入,新的人因互動方式也跟著形成;Gesture control、RFID、Display surface、Wireless charger、Digital wallet等。新的人因互動機制出現,在設計人因互動的時候相對提供了手法的多樣性,也延伸了需考慮的相關問題。
2008/07/14
蹓椅子
最近討論一個銀髮族伴侶機器人的設計,牽扯到一些輔行的議題,剛好看到荷蘭設計師Jelte van Geest的這個案例;「Take a seat」。這個設計主要針對的是圖書館情境。透過RFID的配對方式,你可以「蹓」著一張椅子跟你到處找書,想坐就坐,不用擔心「佔位子」這件事;離開圖書館之後椅子會自己回去充電。
其實,輔行可以有很多種服務型態。它可以是指引角色,例如導航;可以是運動輔助,例如載運、支撐等;可以是勞務分擔,例如取物、載物等。在這個例子裡,雖然它針對的不是老人,但卻也提供了另一種思維:我就在你左右,想休息的時候找我。此外,「呼之則來,揮之即去」也是個有趣的互動關係。
2008/07/06
WHITEvoid 互動藝術設計
早上在癮科技上看到一個丹麥建築外牆互動設計的影片。它在牆面上規律地佈建了許多稜面元件,利用機械原理控制每個稜面物件的角度產生光影反射的變化,進而產生圖騰效果,有興趣可以看一下以下這個影片。
接著往下追,查到設計這個名為FLARE的氣動外牆系統的德國設計公司,叫做WHITEvoid,在它們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更多的互動設計實例;建議切換成全螢幕模式瀏覽。
WHITEvoid展示作品的網頁3D架構也套用在其他諸如O2的線上雜誌、Viewzi的3D photo cloud view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