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2

Google Now 與 Apple Siri 的小對決


這是一場Apple Siri (iPhone 4S, iOS 6 beta 2) 與Google Now (Galaxy Nexus, Android 4.1) 的簡易對決,測試兩個搜尋系統對於自然語言的回饋。從測試者的觀點來看,不論從速度或「人性化」的觀點來評斷,Google Now 似乎皆略勝一籌。不過這個測試影片所問的問題有點不公平,問的這些本來就是Google Now 專攻的服務範疇。

Google本來就是一間以搜尋起家的公司,如果能搭配一個好的自然語言辨識技術,我覺得要比快應該不是問題。但在這個影片中,有幾個現象:

  • Google Now 的搜尋結果呈現方式比較宅,多數時候都是針對問題的核心部分做直截了當的回答,不囉嗦,不夾帶多餘的資訊,畫面比較簡潔(也比較乾);Apple Siri 就比較愛抬槓,而且呈現畫面常夾帶額外資訊,比較豐富。
  • Google Now在個性設定上,像一個比較直率的「技術人」,而Apple Siri則比較把自己當做是一個熱心的「小助理」。在接收指令之後,後續的互動邏輯也不同:Google Now 很自作主張地選擇一個可能的方式直接做了,或是把不確定的部份直接開放出來讓使用者自行決定。Apple則是較擔心不如使用者的本意,又想幫使用者多做些事,常做類似「我這樣做你覺得好嘛?」的確認。
產品(服務)的定位決定了互動的個性與邏輯,這個常常是我們在做互動設計的時候很常忽略的一個考量因素。規劃「應用程式」的互動流程、回應方式時,我們常常會參考類似的產品服務怎麼處理。想得比較深入的設計師會知道要一併斟酌參考方案的操作邏輯,而不是直接從各家方案拼湊。然而,當一個產品(服務)用自然的方式互動(自然語言、肢體動作等)時,這個產品除了邏輯之外,還須具備「個性」。就像同一件事求助於不同個性的真人,正確答案可能很唯一,但是回應方式則會因為個性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在過去,一致性指的通常是理性面的統一,當「個性」因素納入的時候,一致性還要同時思考感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