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User Research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User Research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05/18

Facebook的使用者行為研究

最近覺得自己使用Facebook成癮,耗費太多時間在回應Facebook上的人際關係,於是強迫自己暫時關閉帳號,休養一段時間。恰巧Pew Research Center 在昨天發佈了一則關於美國人如何使用Facebook的行為研究報告,標題為Facebook: A Profile of its ‘Friends’,觀察人們如何使用這類社群網站以及如何管理個人的隱私,正好了解一下別人/美國人是怎麼用社群網站。

2011/03/29

The last mile of tablet

Technologizer有一篇標題為My Mom Reviews the iPad, Her First Computer的使用者訪談,受訪的是年長者。Core77上的Monster Review: The ipad 2, Part two一文也做了一些平板電腦的使用情境的描述,有興趣可以看看。

最近有些朋友買iPad給年長者打發時間,其中很多長者是沒用過電腦的,還沒來得及追蹤使用狀況。過往年長者使用"電腦"第一個面臨的問題是文字輸入,也因此很多年長者偏好用Yahoo當首頁而不是Google;最起碼可以透過"點選"到處逛,不用輸入中文。另一個問題是很容易"迷路",在智慧型手機的使用上也常遇到這種困擾,可能是因為在現實的類比生活經驗上,很少遇到需要在短時間經過這麼多"門"來做想做的事。

隨著許多內容AP化,加上平板電腦的觸控互動,"用電腦"的情境也產生了變化。除了年長者,不同年齡、不同職業別、不同生活型態在使用上都有些異同。實際上,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怎樣將"智慧產品"調整成符合自己的使用型態。

Open system的"無"提供了萬有的可能性,但或許Pre-installed app對於不熟悉資訊產品的族群才是last mile。

2010/09/02

使用者研究方法

今天的UX magazine刊登了一篇介紹使用者研究方法的文章。 Suzanne Ginsburg在她所寫的INFORMING SMARTPHONE APP DESIGN一文中,介紹了三種簡單的使用者研究方法:觀察法(Shadowing)、訪談法(Field Interviews)、日記法(Diaries Studies)。如果你想知道設計是否真的搔到癢處或是否真的止癢,這些是必要的投資。

當然,在台灣資訊業做設計,多數時候需求是硬掰出來的、目標使用者是不存在這世上的、而使用情境更是扭曲的,時程跟成本用力壓縮、攪拌設計最終樣貌。我們只做工程上的品質檢驗,不懂、 不想、也不敢做UX的驗證。 老闆最常問的一句就是:「我做這個是不是就會賺大錢?」 在工程思維的環境中,凡事都先往共用、沿用(抄襲?)思考,要導入這些的確需要更多的時間與努力。不過,起碼先「懂」,否則哪來「想」跟「敢」的本錢。

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原文。此外,在Suzanne Ginsburg的部落格iPhone & iPad UX Reviews上,近期也有一些關於iPad UX的分享。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