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4

有多少人因為"盲打"而錯誤連連?



打字這件事不是每個人都很有效率,相信有不少的人是"盲打"一族。這裡指的盲不是不看鍵盤,而是不看螢幕。你是不是也常埋頭苦幹,盯著鍵盤飛快地敲打著鍵盤,一抬頭才發現沒有切換輸入法,或是盯著別人的螢幕,看了半天不知到他打的是哪個球的外星文,然後冷冷丟了一句:你沒切換...。

這個產品概念在鍵盤的前緣加上了一個小螢幕,讓你在頭也不抬地瘋狂輸入之餘,可以很方便地瞧見自己究竟在輸入些什麼。很簡單的概念,但很貼近現實。

2012/07/02

Google Now 與 Apple Siri 的小對決


這是一場Apple Siri (iPhone 4S, iOS 6 beta 2) 與Google Now (Galaxy Nexus, Android 4.1) 的簡易對決,測試兩個搜尋系統對於自然語言的回饋。從測試者的觀點來看,不論從速度或「人性化」的觀點來評斷,Google Now 似乎皆略勝一籌。不過這個測試影片所問的問題有點不公平,問的這些本來就是Google Now 專攻的服務範疇。

Google本來就是一間以搜尋起家的公司,如果能搭配一個好的自然語言辨識技術,我覺得要比快應該不是問題。但在這個影片中,有幾個現象:

  • Google Now 的搜尋結果呈現方式比較宅,多數時候都是針對問題的核心部分做直截了當的回答,不囉嗦,不夾帶多餘的資訊,畫面比較簡潔(也比較乾);Apple Siri 就比較愛抬槓,而且呈現畫面常夾帶額外資訊,比較豐富。
  • Google Now在個性設定上,像一個比較直率的「技術人」,而Apple Siri則比較把自己當做是一個熱心的「小助理」。在接收指令之後,後續的互動邏輯也不同:Google Now 很自作主張地選擇一個可能的方式直接做了,或是把不確定的部份直接開放出來讓使用者自行決定。Apple則是較擔心不如使用者的本意,又想幫使用者多做些事,常做類似「我這樣做你覺得好嘛?」的確認。
產品(服務)的定位決定了互動的個性與邏輯,這個常常是我們在做互動設計的時候很常忽略的一個考量因素。規劃「應用程式」的互動流程、回應方式時,我們常常會參考類似的產品服務怎麼處理。想得比較深入的設計師會知道要一併斟酌參考方案的操作邏輯,而不是直接從各家方案拼湊。然而,當一個產品(服務)用自然的方式互動(自然語言、肢體動作等)時,這個產品除了邏輯之外,還須具備「個性」。就像同一件事求助於不同個性的真人,正確答案可能很唯一,但是回應方式則會因為個性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在過去,一致性指的通常是理性面的統一,當「個性」因素納入的時候,一致性還要同時思考感性面。

2012/05/31

SMART = Sensors + Machine + ART



隨著感應器的微型化,產品智慧加值的手法更加豐富。在過去,「智慧」的手法常見於使用者主動提出需求,機器協助完成。例如使用者輸入條件,機器協助搜尋到你要的資料,換句話說,就是使用者有要求,機器盡力滿足你,但我覺得那叫做「能幹」,還不能說是「智慧」。

2012/05/28

Motorola DreamGallery UI

Motorola DreamGallery UI

影片展示Motorola最新的 DreamGallery 電視介面概念,充分展示其在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等多重螢幕上共同透過雲端管理閱聽資訊的理念。

2012/05/24

食物的美學饗宴


這是一個圖騰設計應用在美食上的例子。I&S BBDO幫海野海藻店(Umino)設計了五款日本傳統圖騰,利用雷射切割,將這五種圖騰顯現在海苔片上,用以製作壽司。

「美食的視覺饗宴」是一句對食的美學的讚賞。但這個例子有趣的地方是在他利用電腦輔助設計的工整與規律特徵,加諸於食物的美化上;雷射切割手法有科技味,但海苔壽司卷的題材又很傳統,一種很微妙的平衡。

原文出處

2012/05/23

可偵測手指精密動作的立體手勢感應器


Leap 3-D gesture control

Leap Motion 發表了一個名為Leap的感應設備。Leap可以透過USB與電腦連結,產生一個四立方英呎的3D手勢感應空間。這個設備宣稱靈敏度高過市面上的感應器200倍,可以分辨出手指的細微動作以及精準到公分的活動軌跡。

先前參加體感的相關研討會,會中提到一些非接觸式的觸控情境,例如廚房烹飪、工廠零件組裝等手部可能髒汙的情境,皆不適合直接觸控螢幕做瀏覽控制,這時這類短距的手勢偵測感應就可以派上用場。

2012/05/18

有關設計及設計師包裝的十大現象

「設計兩點半」上面發了一篇轉載文章,名為「有關設計及設計師包裝的十大現象」,提到一些有趣的設計師心結(現象),有點嘲諷,但卻也不失幾分真實,讀了讓人會心一笑。我挑幾個,詳情請參考原文。

Facebook的使用者行為研究

最近覺得自己使用Facebook成癮,耗費太多時間在回應Facebook上的人際關係,於是強迫自己暫時關閉帳號,休養一段時間。恰巧Pew Research Center 在昨天發佈了一則關於美國人如何使用Facebook的行為研究報告,標題為Facebook: A Profile of its ‘Friends’,觀察人們如何使用這類社群網站以及如何管理個人的隱私,正好了解一下別人/美國人是怎麼用社群網站。

2012/02/21

照顧「不使用」的UX也是設計(商機?!)

Pure Loyalty Electronic Device Storage LLC

這支影片點出了一個有趣的使用者經驗思考面相。當我們在做設計時,我們專注於要透過這個設備或服務提供使用者怎樣的體驗,然而,在這個影片中,點出一個有趣的觀點:當使用者因為持有這個設備或服務時,如何面對被禁用的情境?而影片中的這家公司正式真對這一點,發展出他的營運模式:因為學校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因此他們在校門口提供「一日存」,幫學生保管手機,下課再取回,收取小額的租金。

這是一個有趣的設計思考觀點,一方面我們替使用者設想好的「使用」經驗,另一方面,當這個設備或服務與社會規範、安全規範等情境相抵觸的時候,使用者「不使用」的體驗又是甚麼?感覺上,設計了一個設備,但使用者卻遇上不能用的情境,感覺要因應這個好像是個很負面的思考方向,但由影片中這個例子來看,它卻帶來了另一種商機。

緊貼著商品使用的狀況,做些週邊設備是一種Product+的思考,例如Apple相關週邊商品。然而,轉個方向照顧商品不使用的狀況,也是一種「+」;因為你轉向了,所以「-」變成「+」。例如影片中的存手機、停車場、乃至於託嬰(不使用?!)都是同樣概念的衍生。

盲人點字輸入

BrailleTouch Helps Visually Impaired Users

幾年前做過一個用手機數字鍵盤做盲人點字輸入的輸入法設計,當時設想的握持方式是一手握持,另一手輸入。影片中這個概念則是利用手機觸控面板,雙手拇指及小指做握持,其餘三指分別同時負責輸入點字碼的左右三點組合,感覺上輸入速度比較快。

2012/01/10

換個本位來思考

Ergonomidesign - The Future of Integrated Health Care 2015


這是一段由Ergonomidesign製作的影片,講述她們對於當下科技及資訊產品應用在生物醫療領域的未來趨勢的看法。

習慣了硬體製造商的思維,我們常常在已經有了一個硬體規格之後,以這個硬體規格為中心,不斷地附加可能的使用情境以及功能上去,但基本上他是平板就是平板、是手機就是手機,這個不能變,超出的產品規格定義的範疇就會變成不是我們該做的產品。

有時候換個思維角度,從內容服務的角度來看,想清楚要提供的服務是什麼、對象是誰,然後從技術、產品市場上找相襯的硬體跟技術進來;硬體規格可以換、硬體也能換,就是不要忘了你要對誰提供什麼服務;這個不要忘了就好,其他都不是限制。

有時變換一下思考原點,有助於腦袋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