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31

SMART = Sensors + Machine + ART



隨著感應器的微型化,產品智慧加值的手法更加豐富。在過去,「智慧」的手法常見於使用者主動提出需求,機器協助完成。例如使用者輸入條件,機器協助搜尋到你要的資料,換句話說,就是使用者有要求,機器盡力滿足你,但我覺得那叫做「能幹」,還不能說是「智慧」。

智慧有一部分是以「貼心」的形式來表現,但機器畢竟不是人,它要怎樣察言觀色,主動在適當的時間為使用者做適當的事?更進一步來說,「它」不應該是「被使用」,而是以「陪伴」的角色存在;在你還沒想到要「使用」它的之前(或是花最少的氣力說明需求),它就主動為你做了些讓你感到舒適的事。要提供這樣的智慧服務,至少要具備三個要素:觀察力、執行力、以及應對能力。

這樣的概念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文字拆解來表達:SMART = Sensors + Machine + ART;透過不同感應器的組合,做到全方位的察言觀色,接著以藝術的應對方式,針對當下情況找出方案,最後透過有效能的機器落實貼心服務。這三支柱子是要落實智慧產品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



ART指的是美好、良善的使用者體驗,除卻這個連結,Sensor跟Machine沒有什麼特別意義。以上面這個影片來說,其實我沒有很認同他塑造的使用情境。我可以很輕易地偵測出秋千擺盪的幅度,也可以很容易的發出鼓舞聲響,但是我為什麼要做一個產品來鼓勵小朋友大幅度地擺盪鞦韆?有了感應器,你可以知道一些狀況,有了機器,你可以做一些事情,但沒有了體貼的心,你做什麼都不會打動人。

至於Sensor,各供應商皆朝向更多維度的複合感應器發展,就如同人的感官是總體的感覺。當人們提到「美食」這個概念的時候,指的通常不只是味覺,而是色香味俱全的整體感官;當人們覺得熱的時候,也通常不只是溫度高,而是溫度、濕度、氣壓的綜合感覺。也因此,以智慧的角度思考感應器的時候,複合感應器的應用與感應器訊息交叉比對所代表的意義及因應的情境將會是另一個設計思考的重點。

1 則留言:

Mag 提到...

inspi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