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3

使用者經驗整合設計

Sony Ericsson於2/15在MWC 2009上發表Entertainment Unlimited的公司策略。這個策略主要包含以下三個主要方向:

整合娛樂體驗,將Walkman的音樂體驗、Cyber-shot的影像體驗、Java遊戲及簡訊等與應用程式和服務整合在一起。

擴大娛樂體驗,將行動電話與家中的其他裝置,如電視、個人電腦、音響系統等設備結合在一起,使得手機上的娛樂內容可以方便地在各種不同設備間共用。

融合通訊與娛樂體驗,透過與網站應用以及Sony Ericsson的PlayNow音樂服務結合的方式,以創造更多樣化的內容分享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做三件事:整合各種娛樂相關的使用者體驗到手機上、連結手機的娛樂體驗到生活周邊設備上、以及透過網際網路的途徑,擴大娛樂分享的範圍。這個策略不算新,但是真的落實第二、三項的公司其實很少。這點Sony算是做得比較深入的。

設計的價值很大的一部分來自於整合:整合內容、整合使用者經驗。今年有些資訊廠家跨入智慧型手機,例如Acer、ASUS等,這些廠家跨入手機業的其中一個優勢在於他們比純手機業者多了一個「擴大使用者體驗」的先天優勢;自家的NB、TV等設備跟智慧型手機之間有機會針對相關使用者經驗提出各家的見解與設計提案。

以Sony為例,他們以XMB(Xross Media Bar)的使用者經驗貫穿Sony的相關資訊、娛樂設備,舉凡PSP、PSX、VAIO、BRAVIA、X1、Cybershot等,皆可透過同樣的使用者介面與產品產生互動。有了這層皮,再提供簡易的資料共享操作行為,以接觸或非接觸的方式,使得聲音、圖像、影片、文件等資料得以在各種生活週遭的設備間分享與使用。

目前比較可惜的是新進入的廠家原本在NB、TV等相關產品上就沒有針對使用者經驗提出各家的見解,多數使用第三方開發的現成軟體。但在品牌的後援下,不管什麼時候開始做使用者經驗整合都「有所本」,而這個優勢也是純手機供應商所沒辦法跨越的。

要作使用者經驗設計要靠品牌後盾,而要作使用者經驗整合設計則需要能提供系列產品的品牌做支撐。Acer與ASUS在作「手機」的立足點上,未必有優勢,但在作「不只是手機的手機」上,其實比純手機廠更有先天的條件。只不過光靠推出各類產品不容易有縱效,各類產品間需要做串連才有加成作用;使用者經驗是一個可以考慮的串接因子。

2009/03/16

廣告:START YOUR WINDOWS PHONES


微軟(Microsoft) 3/11在Youtube上貼了一段廣告影片,影片中營造Windows Phone的使用情境。主軸是「行動上網」與「雲端運算」,這兩個概念將許多生活情境做串連,諸如照片分享、資料備份、即時通訊、導航等。片中相關文案如下:

START YOUR WINDOWS PHONES
Start keeping your stuff in the cloud
Shoot it here, see it here.
Be thankful for backup
Start taking the internet for a ride
Take the office with you
Check your balance while you check your look
IM your friends here, here, and here
Stop asking us for directions
Start making it yours
Get faces not just numbers
Start having choices
START YOUR WINDOWS PHONES



這一兩年一直在對老闆們教育「行動上網」與「雲端運算」的概念,試圖說服老闆們撥一些資源下來做相關開發,但始終推不動,可能是ODM的包袱,也可能是提案不夠吸引老闆。這支影片多少演繹了一部分的想法。

2009/03/12

APP Store 的三七分賬隨想

微軟昨日公布線上軟體商店Windows Marketplace for Mobile的定價方案,鼓勵軟體開發業者透過Windows Marketplace平台開發並銷售手機應用程式。微軟表示,軟體開發業者將能獲得70%的銷售額,與蘋果(Apple)線上商店提供的百分比相同。

自從Apple iPhone的 APP Store 拆賬模式成功之後,各家都陸續跟進:Android market、Nokia Ovi store、Palm等。Palm目前的拆賬比例還不知道,但很巧的是Microsoft、Android、Nokia這三個軟體市集的拆賬比都是三七分賬;提供服務平台的一方取營收三成,提供軟體的一方取營收七成。

Android跟Nokia的拆賬比是不是參照Apple我不知道,但「三七」這個「魔術比例」以前就很常聽到。閩南語裡面有一個詞彙叫「三七仔」,專門用來形容應召;部隊裡站沒站相的阿兵,我們斥責他站「三七步」;葉啟田的歌裏面,歌詞也是唱道「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扒了一下網路,還真的找到許多三七分賬的例子:經紀人與歌手分賬、茶室老闆與坐檯小姐分賬、盜取網銀資料與盜領轉帳的分賬、助理與立委搞錢分賬…。當然,也是有一九、二八、四六、五五等等,但是在雙方勞務付出不均等的例子中,三七分賬還是最常見的。

我不認為每個三七分賬都經過精算。依我的解讀,那是一個雙方不經嚴謹計算而容易接受的心理門檻。很多時候定價能力比研發能力更為關鍵,價格雖然用數字的型態呈現,但是牽扯的不只是算數問題,很多時候是心理問題。

當超商訂出50元便當時,我認為那是考量心理門檻的決策,但後來量販店的39元便當,我就覺得是為了要硬槓市場前導的單純減價策略。市場先驅者的定價學問比較大,不知當初Apple所訂的三七分賬斟酌的是什麼。

行動通信設備衍生的隱私情境

早期的液晶螢幕視角不大,稍微偏離垂直面,亮度、對比就產生嚴重差異,導致品質不佳的視覺經驗。隨著技術的演化,面板的可視角度已經近乎全視角,視角已經不再是問題,相伴而來的反而是隱私問題;有些時候使用者並不希望跟閒雜人等分享「大視角」。於是各式防窺貼片因應而生;面板廠不斷地克服光學障礙,生產可視角大的優質面版,到了使用者的手上,他們又另外再花錢買防窺貼片罩上去,縮減可視角度。這是個有趣的現象:生產者跟使用者對於好的使用經驗認知產生落差。

表面上是可視角度大小的問題,但根本上是使用經驗的差異;使用者買防窺貼片並不是喜歡回歸小視角,而是在某些情境下他想要保留個人隱私,只不過他選擇了貼防窺片縮減視角這個簡單的方案。視角只是手段,隱私才是目的。畢竟視角大在視覺經驗上的確有它的優勢,否則過去十數年各面板廠不會在這個議題上鑽研。只是近幾年手機、輕省筆電等產品概念以及無線網路技術的普及,使得內容閱覽的行為機動化;內容閱覽場所的多樣化現象適巧突顯了個人隱私的重要性。

既然「隱私」是目的,那麼貼防窺片鎖死小視角顯然不是一個好的手法,如果能在需要隱私的時候很方便地切換「小視角模式」似乎是一個不錯的另案。去年Dell 在Latitude E6400上提供了一個利用軟體控制的縮減視角功能,使用者只要按一個按鍵就可以切換視角。LG 也在去年發表了一個14.1吋的液晶面板,同樣是透過按鍵可以將原本175度的可視角切換成60度。使用者取得這類技術預估的代價大概在50~140美元之間,以貼個3M 14.1吋防窺片要30~60美元來看,或許再過一陣子會有競爭力。

由於日本特化的手機使用情境,在大眾交通工具上瀏覽內容的情境相對較多,日系的手機例如Sharp也在部份手機(SH1810C、SH9020、WX-T923、WX-T930等)數字鍵下方加增功能鍵,提供一指切換防窺功能。

說到防窺的心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類似的現象:有些人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在讀什麼書,會用一張素面紙把書的封面包起來,這叫「防窺」;你無從猜起,保持好奇心。另外有一些人用別的書皮把書的封面包起來,例如用國文課本的封面把鹿鼎記小說包起來,這叫「誘導」。誘導你認為他是認真的學生嗎?不是,是誘導旁觀者認為他沒在看什麼特別的內容;給你一個「交代」,你就不會一直想窺探他究竟在看什麼,他就可以安心自在地看他想看的。最終也是為了防窺,只是手法比較細膩。以仿生心理來說,這個行為跟變色龍很像。

Dell與LG NB的防窺功能開啟後,旁觀者看到一片黑;Sharp手機,則是顯示靜態或動態的圖騰,皆屬於防窺功能的基本滿足。誘導的仿生設計或許可以在這個隱私議題上提供一些其他的靈感。

此外,從社會互動的角度來看,防窺的相對面就是防干擾。在台灣,我們受夠了那些在公眾場合大聲講電話的不肖使用者干擾,那是屬於聽覺的;他不介意被聽,但你被迫收聽。哪天你鄰座的乘客大剌剌地在大眾交通工具上看煽情動作片,他不介意被窺,剩下的就看你了。你糾舉他,說不定他還酸你:你不要往這邊看就好,你是抱怨看不清楚嗎?…

圖片出處:Sternlab.org

後記:Participatory Design Conference 2008 以織品為發想主題,探討現代人與電子資訊設備之間的互動關係,網站上有一些很有趣的發想,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