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1

節能設計衍生的情境思考


Sony推出新款節能液晶電視(LCD TV),透過內建感測器感應,只要人一離開,影像就自動關閉,節電時間可設定為5~60分鐘,強調可節省不少電費。

在環保節能的風潮下,原本在資訊、家電、可攜式產品(PC、NB、Mobile phone、錄放影機等)強調的省電機制漸漸地也移轉至所有消耗能源的產品。「不使用就關掉」的觀念不是新鮮事,但定義「不使用狀態」是有趣的議題。如何讓開開關關的機制不造成使用不便以及元件損耗是一門學問;節能包含能源、資源與效能,如果只考慮省能源就斷然犧牲其他兩個要素,似乎不是很明智。

怠速熄火(Idling stop)是最近台灣也很爭議的一個例子。「機車紅燈怠速擬強制熄火」對還是不對要看提出強制的背後考慮了什麼,一方面機件為因應頻繁的發動、熄火需有相對的設計,例如Mazda的SISS。一般機車引擎是標準比較低的燃油系統,適不適合這樣操,有待商榷。另一方面除了熄火之外,減少怠速時機或許也是另一種減少空污、油耗的思維,那麼交通號誌的連鎖機制是不是也是一個檢討的重點?

類似的開關議題在"何時關閉手機觸控面板感應"也常被討論。這個議題一開始不是為了節能,而是因為解決誤觸;講電話時,講著講著觸控面板不小心碰觸到臉電話就掛了。針對這個部份你當然可以定義電話一撥通觸控面板就失效,但有些人就是會在通話過程中操作其他應用程式。再者如果你把硬體按鍵全都拿掉,那豈不是掛不了電話。又有人認為電話貼到耳朵的時候就關掉,這主意不錯,至於你怎判斷它是貼近耳朵而不誤判,那就得回歸到情境定義。

從單一訴求點出發,很容易有盲點,換個角度從情境的角度進行探討時,除了比較有機會比較衍生的相關問題之外,也比較容易釐清問題核心並尋找解決途徑。做互動設計要做的功課真不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