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7

Microsoft's vision on future of personal healthcare


找到今年微軟製作的一段Youtube影片,影片中闡述微軟對於未來個人醫療的遠景。

由於科技的導入,新的人因互動方式也跟著形成;Gesture control、RFID、Display surface、Wireless charger、Digital wallet等。新的人因互動機制出現,在設計人因互動的時候相對提供了手法的多樣性,也延伸了需考慮的相關問題。


2008/07/14

蹓椅子


最近討論一個銀髮族伴侶機器人的設計,牽扯到一些輔行的議題,剛好看到荷蘭設計師Jelte van Geest的這個案例;「Take a seat」。這個設計主要針對的是圖書館情境。透過RFID的配對方式,你可以「蹓」著一張椅子跟你到處找書,想坐就坐,不用擔心「佔位子」這件事;離開圖書館之後椅子會自己回去充電。



其實,輔行可以有很多種服務型態。它可以是指引角色,例如導航;可以是運動輔助,例如載運、支撐等;可以是勞務分擔,例如取物、載物等。在這個例子裡,雖然它針對的不是老人,但卻也提供了另一種思維:我就在你左右,想休息的時候找我。此外,「呼之則來,揮之即去」也是個有趣的互動關係。


2008/07/06

WHITEvoid 互動藝術設計


早上在癮科技上看到一個丹麥建築外牆互動設計的影片。它在牆面上規律地佈建了許多稜面元件,利用機械原理控制每個稜面物件的角度產生光影反射的變化,進而產生圖騰效果,有興趣可以看一下以下這個影片。



接著往下追,查到設計這個名為FLARE的氣動外牆系統的德國設計公司,叫做WHITEvoid,在它們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更多的互動設計實例;建議切換成全螢幕模式瀏覽。

WHITEvoid展示作品的網頁3D架構也套用在其他諸如O2的線上雜誌、Viewzi的3D photo cloud view等。



2008/06/23

起床囉~


今天聯合報介紹了一套台鐵的「叫床」系統。這是一套叫班系統,到了起床時間,電腦會啟動幫浦,對床板與床墊之間的氣囊充氣,肩頸部位會自動「鼓」起成一座小山,把司機員「頂」起來;如果賴床,氣囊就反覆地洩氣、充氣,直到司機員受不了起身按下「確認鍵」後,才會解除設定。目前七堵、台北、新竹、嘉義、花蓮及宜蘭等機務段行車人員宿舍內都有這套叫班系統。

據報導,日本JR新幹線也有類似設備,但他是將床傾斜,讓司機「站起來」(這樣應該算是「倒掉」吧!)。這樣的好處是不會干擾到其他同休息室的人,而且沒像鬧鐘那樣「暴力」。

鬧鐘是一個很普遍的生活輔助器具;是一個很有趣的使用者體驗設計練習主題。舉凡如何設定、如何提醒、如何解除、甚至該起床與不用起床的人之間的互動,都可以從你打算提供使用者一個怎樣的起床體驗出發,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構想。

你想要怎樣被叫醒?當然,與其被叫醒,睡到自然醒豈不更好~

相關聯結:聯合新聞網/火車別誤點》台鐵叫床系統 頂醒司機員

2008/06/20

以圖找圖!用歌找歌?


今天同事介紹一個以圖找圖的網站 (http://tineye.com/);用的是Idée Inc.,的TinEye影像搜尋引擎。你丟一張圖上去,它會透過圖形認知的演算法,幫你找出網際網路上所有引用這張圖的網站跟圖片;就算你做了些修改,也可以做些判斷揪出來。

誰會用?圖庫公司抓網路盜用應該最方便。沒真的去試用它的靈敏度,不過,倒可以做外觀設計新穎度的試驗:我們老說手機的ID抄來抄去,哪天ID提新提案之前,先丟上去搜尋一下,看搜尋結果來裁決這個提案還要不要提,讓演算法也投一票。

可以用圖找圖,是不是也可以用歌找歌?常常在公共場合或廣播聽到不錯的歌,但是聽不出演唱者是誰,也不知道歌曲名稱,更不知道專輯名稱;如果可以用手機即時錄一段上傳搜尋,查一查專輯、曲目,順便讓你付費("免費"當然更好)下載音樂或MV,應該也很實用。

圖片來源:http://ide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