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行銷,過去都覺得只要把設計/產品做好,它自然會說話,不用處心積慮地"賣弄"它。但很快地就發現行不通;這樣想太一廂情願。設計師常抱怨老闆/客戶是豬頭:沒有遠見、不識貨。設計師常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拿著上市的產品,跟自己以前的未被認可的提案(不管是多久以前的案子),告訴週遭的人自己早就洞悉這個趨勢,一切都是老闆/客戶的短視近利。它們的差別真的就只在"老闆"嗎?
不會行銷設計就沒有機會做設計,更不用說做好設計。讓別人多了解設計程序應該也是設計行銷的一個環節;很多做設計的人其實不知道要怎麼跟別人説明他所做的事情,甚自己也不知道中間發生了什麼事。自己都搞不清楚,別人怎麼相信你?
UX MAGAZINE上有一篇發文,名為The Art & Science of Evidence-Based Design,提供了一個跨領域思考的思想旅程,跟大家分享一下。
文中提到的Evidence-Based Design是一個有趣的類比,源自於Evidence-based medicine,原意是指謹慎、清楚、明智地利用現有事証,對個別醫療案例作出最佳決定。這個狀態跟設計的執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既不完全偏向藝術、也不片面趨向科學。
跨領域思考是一個很有趣的思想旅行。
<投影片連結>
2010/04/28
Evidence-Based Design
2010/04/15
無所不在的3D,想像的空間正在不斷地被壓迫
Google Earth可以內件3D建物是一個舊聞,今天看到一則美國紐約在google earth已經3D ready的報導,參考以下影片。
不管是3D空間或是3D視覺,3D無疑是讓視覺經驗更擬真,但在擬真的同時,人類的想像空間是否在各種媒體上也正逐漸地被壓縮?有圖有真相、擬真更寫實,如果2012世界末日不發生的話,未來主宰人類腦袋的將是仍保有文字表達及閱讀能力的一群。
2010/04/13
3D影像新視界
這一兩年,3D影像一直是熱烈討論的議題,隨著阿凡達電影的世界票房熱賣,3D更進一步走進家庭。這個短片提供了另一個3D影像的應用誘因,它不只把景深跟物體的立體感拉出來,透過這個立體化的過程,更多的影像歷險經驗得以呈現,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觀點。
2010/01/28
Apple的情境行銷
今天台北時間的凌晨,Steve Jobs在Macworld發表了大家揣測已久的平板電腦,它不叫iSlate,而是叫iPad。
關於平板電腦這陣子很多廠商都先後推出相關概念的產品,但Apple行銷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在於它不只推出一個軟硬體,它同時營造一個使用情境,告訴消費者這個產品跟你的生活究竟產生了什麼關連與影響;這在消費者教育上是很重要的概念。換句話說,Apple的產品往往裹著使用情境的外衣端到消費者面前,讓消費者很容易就進入Apple所希望它的「信仰者」沈浸的情境中。當消費者信仰這個使用情境的時候,很多妥協就變得容易接受。
以下蒐集了Steve Jobs的Keynote以及官方的產品介紹短片,讓我們從中窺探這次他們想賣一個什麼樣的使用情境。
2009/11/26
Nokia linked Internet UI concept
Nokia發表了一個架構在連結(link)上的概念性介面,這個概念如果可以往語義網絡(Semantic Web)的方向演化,應該會讓個人行動設備在資料庫搜尋上更為簡便。
從影片上這個概念的三個重點在於:
1. Track contacts across services
2. Discover content by following links
3. Easily find relevant contents
詳細文字內容可以參考官網:http://research.nokia.com/research/linked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