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5

Getting to Value

最近幫忙看了幾個案子,彼此之間專注的範疇各有不同,總括來說,就是打算提供一個「服務」來賺錢。沒錯,追本溯源就是一個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的概念。一開始談的都是視覺介面的問題,例如版面視覺設計、操作流程等,然後問怎樣把網站上的資訊塞到手機上,這大概就是大家對UX做什麼的普遍認知。

從提供服務的觀點來看,在視覺議題之前,真正的切入點應該是究竟打算提供怎樣的服務?使用者為什麼要用這個服務?誰願意為這個服務買單?特別是「買單」這件事很重要;不管是不是要做慈善事業。很多時候念頭是從提供什麼服務發起,但細節卻是從打算要誰、怎樣買單反過頭來檢討。買單決定服務提供的資訊內容、操作流程、以及視覺安排等介面元素。

關於怎樣讓人買單這個議題,在Daniel Szuc所發表的Getting to Value一文中,他提到幾件設計團隊在著手設計細節前應該先思考與回答的問題:

  • 提供怎樣的服務?我們了解它的核心價值嗎?
  • 你喜歡這個服務的哪個點?你自己願意消費嗎?
  • 設計團隊究竟喜歡這個服務的哪個部份?對這個服務所呈現出來的機會感到興奮嗎?
  • 如果你需要去推銷這個服務,你推銷得出去嗎?
服務對使用者的「價值」決定了買單與否。關於「價值」這件事,Daniel Szuc也列出了一些形塑價值的面向:
  • 價格:這項服務值多少錢?
  • 特徵:服務的內容是什麼?跟其他類似服務有什麼不同?
  • 生產:服務怎麼執行?涉及什麼工藝技術?過程中關懷什麼議題?利用什麼素材?
  • 週期:這服務會使用一段時間還是用過就丟?
  • 關係:這服務能為我做什麼?透過這個服務可以為我創造出更深層、更長久的關係嗎?
  • 公益:這個服務只對我有益?還是也可以造福我周圍的人?
同樣的議題,Luke WroblewskiSocial Engagement Checklist一文中也從使用者的行為、動機、以及需求切入,提供一些打算提供服務之前自我檢視的方向。這份清單中的內容先前在「為什麼使用者想用你的服務」的貼文中做了些簡單的整理,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至於釐清價值後,如何創造價值,Daniel Szuc提出三個做法:
  • 瞭解核心價值,並清楚明白何時該說不(Understand the core value and know when to say NO!):在開發過程中不斷附加功能是常見的,其實就是拼「俗擱大碗」。「沒有人不喜歡加量不加價」這句話是最常聽到的理由,這句話的背後隱隱著低價服務的核心價值。如果這是深思過後的核心價值,那微利時代就是個必然,無須怨嘆。其實,拼低價服務更需要釐清核心價值;因為沒有多餘的資源可以用,更要保留核心服務,排除非必要服務,而不是盲目地看BOM上的單價亂砍。「說不」是一種負面表述的方法,如果沒辦法清楚描述核心價值,透過「說不」的刪除法也是一個方法。
  • 小組運作(Work in small teams):在這個觀點上,Daniel Szuc引述Google首席研究員Peter Norvig的看法,主張利用小而快的試誤方法,跳過層層稟報的行政流程,以二到三人的編制快速地將構想試做出來。我個人對這點的解讀是強調實作的機動性,不要拘泥在過度浮濫的事前分析與背書。實務上,在前期引入太多意見往往混淆了構想的初衷,最初的構想還沒得到驗證就已經被各方的本位要求給淹沒;這跟組織文化有著很深的關連,有些地方小組運作是要被砍頭的。
  • 鼓勵動手做(Let go and rehearse):這點是從設計管理的角度來看,提醒創意管理需要營造一個鼓勵動手實作的環境,提供所需的資源,讓成員方便做創作。這是創意人員的理想環境,實務上,近年常遇到看了這類bottom up文章的創意管理高層,片面解讀,索性不規劃大方向,只等著匯整,不啻是另一種災難。
最重要的一點,在設計開發團隊中必須建立對於核心價值的共識,唯有整個開發團隊對於服務的核心價值具備正確的理解,並發自內心地認同,才能避免產出不切實際的服務;持續性的服務價值必須透過真心、親身投入與體驗的開發團隊,這樣的服務才具有「人性」。

至於怎樣收費維持服務、可以跟誰收、究竟怎麼收又是另一門學問,等比較有心得再來分享。

<閱讀原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