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5

為什麼使用者想用你的服務?

自從Apple app store改變了應用程式/服務的發行生態後,應用程式的發行變得庶民化;只要你有好點子(當然也需要具備軟體開發的能力),不用透過大公司,不用花錢做行銷,你也可以容易地將你的成果推出去面市。

市集上的應用程式千千萬萬種,究竟如何才能讓使用者想用你的應用程式?相信這是許多程式開發者想知道的關鍵議題。Luke Wroblewski在他的部落格上整理了一份問題清單,名為Social Engagement Checklist,從使用者的行為、動機、以及需求切入,提供大家一些自我檢視的方向,以下概略介紹。

需求層面(Core Needs):提供什麼服務?為誰服務?如何做?
1. Need:打算替使用者解決什麼問題?
2. Segment:哪些人有這個需求?
3. Measurably better:這個方式有優於現有的其他解決方法嗎?

社交層面(Core Social):這個服務跟使用者有什麼關聯?是什麼讓使用者願意持續使用?
1. Identity:用了會讓使用者變得更好嗎?
2. Connections: 會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優質、更深入嗎?
3. Daily engagement: 設計什麼樣的活動讓使用者願意每天使用?
4. Reengagement: 如果使用者不會主動地每天使用,有沒有什麼方法讓他們再回到這個服務?

基本行為(Basic Behaviors): 使用者行為為何?你是否考慮並利用這些特性?
1. Least resistance: 是否提供簡易的途徑讓使用者達成目標?
2. Small commitments: 是否可以降低使用者開始嘗試的顧慮?
3. Reciprocity: 在使用中是否讓使用者覺得可以從中獲得好處?
4. Bonding: 使用者可以與他人同享嗎?
5. Dopamine Loop: 是否提供可以引起使用者興趣的資訊?

誘因(Motivators):是否可以引起使用者的認同並投入?
1. Status: 是否讓使用者顯得更傑出?
2. Feedback Loops: 使用者如何獲得回應?
3. Social proof: 使用者是否可以參考他人的意見做決定?
4. Sequencing: 這個活動是否可以拆解成連續性的目標或挑戰?
5. Ownership bias: 使用者如何看待自己投入的價值?
6. Scarcity: 是否具備稀有性(限量)以吸引使用者熱衷投入?
7. Set completion: 是否在活動中創造使用者想收集的慾望?

關係性(Relationships): 你的服務打算如何聚焦在關係性上?
1. Strong ties: 使用者如何透過服務與最親密的人際關係互動?
2. Weak ties: 使用者如何透過服務與更多不是非常親近的人際關係互動?

最近在看「大家來看賈伯斯-向蘋果的表演大師學簡報」這本書,與其說那是本教授簡報技巧的書,不如說是提醒產品企劃重要觀念的秘笈。書上許多觀念跟Luke Wroblewski整理的這篇很近似,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 閱讀原文 >

沒有留言: